Digi-Key 对照检索工具被设计用来帮助用户在 Digi-Key 的网站上快速找到所需的电子元器件。用户可以输入元器件的型号或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使用对照表中的参数(如封装、工作温度等)进行筛选。
Digi-Key 对照检索工具的搜索速度快,结果准确。同时,该工具提供了丰富的参数筛选选项,方便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筛选。
在使用 Digi-Key 对照检索工具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了解如何使用该工具,因为它的界面和操作方式可能相对复杂。
总的来说,Digi-Key 对照检索工具是一个功能强大、搜索速度快、结果准确的工具,适用于需要在 Digi-Key 上快速找到电子元器件的用户。
试用了一下对照检索工具,非常好用,已经加入收藏夹,又多了一个常用的方便工具。
我是个人创客,所以做东西时相比较成本,我会更多的去考虑性能是否足够强大。而市面上的那多成熟方案,都是兼顾了成本考虑的最优综合方案,对于我来说就不太适合了。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比如线性稳压电源芯片,最成熟的方案比如1117,市面上会有不少质量层次不齐的山寨产品。如果使用普遍应用的成熟方案,在没有靠谱供应渠道的背景下,会非常容易买到山寨货,结果为了这几毛钱的东西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虽然我觉得我的这个需求比较小众奇葩,但利用这个工具,可以很方便的在短时间内找到现有成熟方案的升级替代方案,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好评!
昨天晚上才看到Digi-Key的活动推送,上午花了点时间研究了研究这个工具,真的是神器。
说实话,有了这个工具,从方案制定到具体选料下单的完整流程就都可以在Digi-Key上完成了,非常方便。没什么别的东西要写的,那我就写点教程,给大家看看我是怎么完成上述整个流程的吧。
首先,有了大体的设计方案后,我会先在产品索引中找到需要的零件类型,假设我需要一个低ESL的电容:
好,那么现在得到了很多结果,其实里面有很多元件都可以满足要求,比如0603封装的,就是列表里第一个。那么接下来就要确定我到底选用哪个具体的零件,那需要考虑具体参数等一系列细节。现在可以使用对照检索工具中从结果中最常用的零件入手,比如刚刚得到的0603电容,只需要把它的零件编号抄到对照检索工具中:
检索工具就可以立马得到有哪些零件可以直接替换,那些零件是会更好,相当于升级零件,非常直观方便。
之前经常会使用英飞凌等芯片厂自己的网站上的选型工具来挑选芯片,虽然也挺方便的,但有几个局限性,1是只能使用选出厂商自己家的芯片之间进行对比,如果要跨厂商对比,那就只能人肉看规格书。二是需要人工对比参数来看优劣。
试用一下对照检索工具,发现确实是超好用,上面的两个问题都可以完美解决。比如我现在想选一款用作电平转换的mos管,需要高开关速度,低门限电压。一般常用的是BSS138, 如果我想找替代方案,我就得去各个mos管厂上分别做参数筛选。但现在只需要再检索工具里搜一下,立马就能出结果,还能直接显示出来其他替代方案是升级替代还是类似替代,非常方便。对于行业来说我不敢说,但对我来说绝对是解决了痛点。毕竟mos管种类型号,平时真的是大量的时间都被消耗在对比选型中。
看到这个活动后才知道有这么样的一个工具,试了一下,虽然体验稍微有一些不足,我相信这个平台还在完善中,但这个平台本身以及发展绝对是开创行业先例的,会大大简化传统的一些工作流程。
我想刚好趁此活动的机会,反馈一下我在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希望平台能越做越好,这将让我们这些硬件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有极大的提升。
试用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元件。一个是似乎这个对照检索工具并不支持模糊搜索,必须要完全匹配,导致搜索芯片时经常出现没有结果的尴尬问题。第二是匹配的机制似乎还需要完善,比如我搜索最常用的AMS1117-3.3,却发现没有匹配项。其实我尝试搜索它,希望看到的结果是能找出各种厂商的1117,比如SPX1117, TLV1117等,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参数性能上的区别,另一个是外围电路上的区别。比如使用传统1117芯片,必须要用钽电容,但新的SPX1117就可以用普通陶瓷电容。
虽然上面提到了一点问题,但不影响我认为这个工具是个伟大的创新。一旦度过了现在的不稳定发展阶段,进入成熟期,我相信它会是个革命性的工具。而且我能理解制作这样的工具需要大量的人力收集,整理数据,还需要一直有人维护,更新,成本巨大。但这也同样代表着进入门槛高,如果得捷做成,那么就会是市场上不可替代的一股力量。加油!!!
感谢Digikey持续为业界工程师/采购等提供强有力的可信赖供货渠道。据我所知,Digi-Key对照检索工具中提供的信息均从各个厂商产品资料中收集整理而来。
利用参加活动的机会好好学习一下这款功能强大的在线对照检索工具。
体验1:自己之前采购芯片缺货之再检索
之前有在得捷上采购一款175-MAX17624ATA±ND,后来被通知缺货了,当时只能做退款处理。如果当时能找到合适的替代物料,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物流成本了。
这就来得捷新推出的对照参考工具小试牛刀。首先打开对照参考工具,注意高亮的部分:请输入完整的制造商零件编号。这可能也意味着
-
目前还不支持得捷料号直接检索,
-
目前还不支持模糊搜索。
实验了一下也验证了我的想法,直接输入得捷料号是检索不到我们想要的信息。
之后获取该料号的 "制造商产品编号 MAX17624ATA+ "用制造商料号检索可以返回有用的结果。
这里值得一提是“反向查找”功能。如果“比较”栏位中没有及时显示所需的料号,可以点击“反向查找”,根据关键参数来获得可靠的替代料号,非常赞!!
体验2:随机检索一款芯片的替代物料
比如我有一款产品中用到了SY8088AAC(DC/DC稳压器芯片)。
在对照工具中输入该料号:SY8088AAC,返回的结果包含了该缺货产品,同时给出了一款替代型号。但是觉得美中不足的是返回的替代可选型号比较有限,比如得捷在售的多个厂商的DC/DC稳压芯片比比皆是。
上面的检索结果比较少可能是因为SY8088AAC这颗物料已经不在得捷上开售了。不得不佩服Digi-Key的强大检索能力,已经不在售的产品也能检索到!!!
我们下面用对照工具推荐的产品来体验一下AP3428KTTR-G1这颗物料的检索表现:
在“引脚分配”栏位中,可以看到不同物料的PIN功能分配,非常方便硬件选型工程师来决定哪颗物料最合适。反向查找功能上文也提过,非常的好用。
体验3:CAN(FD)收发器选型及替换
本人是从事汽车电子方面的应用,最后的体验3以最基础的can收发器芯片为例,下面图片是NXP内部料号的替代产品,作为一个预备知识,我们来测试一下Digi-Key的对照检索工具。
在检索对比工具中:搜索TJA1050,返回的第一个相关结果没有任何的参数,可是在Digi-Key产品检索结果中发现交期在今年7月30日的TAJ1050是可以买的。可以看到目前两边的返回结果还不太一致。
下面的基础知识是NXP的CAN收发器芯片与竞品TI公司的类似产品的一个对照,我们来测试一下得捷的对照检索工具。
这次在检索工具中输入“TCAN1051HGD”,可看到德州仪器内部替代料号已经被筛选出来。
其实上面的NXP公司的TJA1050芯片,在英飞凌,ON半导体方面也有替代产品,
如果得捷的对照检索工具也能够提供给芯片选型者,那将是非常伟大的创新之举!
因此本人在体验过得捷创新的“检索工具”后,发现这是市场上一个少有的功能强大,信源可靠的替代品检索工具。 与此同时,希望改进的地方:
- 希望能够提供一个选项来筛选提供厂商内部型号替换列表以及提供不同厂商间的替换列表?
- 检索不仅局限于供应商零件号,如果客户输入了得捷零件号,如果可以内部转为供应商零件号,完成本次检索,将会更加节省客户时间。
作为一个电子元器件采购人员,经常需要寻找合适的替代料。以前,我通常需要在多个网站上搜索和比较不同的替代品,这个过程非常耗时和繁琐。但是,使用DigiKey的对照检索工具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了最合适的替代品。
使用DigiKey对照检索工具非常简单。首先,我输入了需要替代的原始物料的型号或关键词,然后选择了需要替代的条件,例如电压、功率、尺寸等。接下来,我根据搜索结果中列出的替代料选项,进行筛选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性能指标:我比较了不同替代品的性能指标,例如电压、功率、频率等,以确定哪种替代品最适合我的应用。
成本:我比较了不同替代品的成本,以确定哪种替代品最经济实惠。
可用性:我比较了不同替代品的可用性,例如供货周期、库存量等,以确定哪种替代品最容易获得。
品质:我比较了不同替代品的品质,例如可靠性、耐久性等,以确定哪种替代品最符合我的要求。
最终,我选择了最合适的替代品,并完成了采购过程。整个过程非常简单和高效,让我对DigiKey的对照检索工具印象深刻。同时,我也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替代品。DigiKey对照检索工具的使用体验非常愉快,让我更加信任和愿意使用这个网站进行电子元器件的采购。
如果能有PIN2PIN替换的,高亮标出,重点提示:)
之前一款音频产品上使用了威世的轴向电解电容,好在当时采购剩余库存较多,厂家貌似已经停产,借着这次机会使用得捷的对照检索工具一看,发现了类似的替代掉。
介绍之前先说下这个轴向电解电容在这个音频产品上的具体作用,电容嘛,最大的作用就是电源滤波,而对于音频产品,良好的音质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体现在音频算法上,对硬件要求也极为严格,硬件上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个干净稳定的电源,使用ADI的LT3045作为LDO,输出经过这个轴向电解电容,最后为后级音频电路供电。特别是这个稳压电路,设计好之后完全可以在其它对于电源稳定性和精度的应用上面直接套用,减少设计时间。
接下来通过得捷的对照检索工具查了一下,类似的替代料目前只有一种,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之前设计的时候,还有一种备用料,是一款飞利浦的轴向电解电容,但是得捷上找了一下,关于飞利浦的电容料号也非常少,在这里提个小小的建议,以后可以考虑增加些飞利浦的电容物料。
原料号为威世的MAL212315229E3,对照检索工具给出的替代料号为MAL211838229E3,现在来看下物料检索工具给出的类似替代料号能否满足实际应用。
看价格的话,应该跟MAL212315229E3价格差不多,当初找代理商拿货的时候也花了1个1刀左右,根据价格梯度,预估批量拿货价格应该差不多,好在一点,目前货源充足,供货比较稳定。
额定电压方面,原型号额定电压为16V,类似型号额定电压为63V,可以满足原来需求。但是在高温下(我理解为老化测试),长时间高温下稳定性可能没有原型号好,工作温度范围也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普通商用、工业应用场景也足够。
最后,类似型号为汽车级物料,此处终于明白贵在哪了哈哈,纹波性能当时测试原型号,应该是在83mA左右,类似型号为100.1mA,具体上板效果可能得需要实际测试后才知道。尺寸大小相对不是特备关注,轴向电解电容,两条腿那么长,随便拉拉拽拽都可以躺到电路板上哈哈。
整体上看,基本参数跟原型号差不多,有些参数优于原型号,具体效果后续会采购替换上测试下,对于轴向电解电容,目前得捷上料号挺多的,但是希望可以增加更多厂商料号,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于这个对照检索工具,确实是很方便,以后对于停产或缺货物料,可以直接在上面搜索参考,但是最后为了确保使用中正常,还是要具体看一下替代料号的规格书等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嵌入式设备也需要联网,当然,联网的形式多种多样,无线、有线。其中有线方式的方案又多种多样,以太网通信最基本的是需要一个TCP/IP协议栈+MAC控制器+PHY芯片,现在大部分MCU或MPU说其具有以太网功能,都是说其内部有以太网MAC控制器,当然通信起来还需要协议栈+PHY芯片的参与,此为方案一。方案二为,MCU内部没有MAC控制器,此时需要一个集成MAC控制器+PHY为一体的芯片来实现,比如DM9051等,这个时候还需要一个软件协议栈的参与。对于方案三,MCU本身不具备以太网功能,需要一个内部具有硬件TCP/IP协议栈、集成MAC控制器+PHY功能的芯片,来实现轻松联网,比如W5500。
但是,W5500有时货源紧张,项目着急出货却没有芯片,本次通过得捷的对照检索工具,尝试一下同样具有硬件协议栈,内部集成MAC+PHY功能的芯片有哪些。
可以看到,除了原厂的W5100是参数等效,其他均为类似物料,一共大概有13种物料,看到替代物料这么多,怕没货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接下来看一下封装,这些可供选择的替代物料里面大多是LQFP-64和QFN-64、SSOP-28,对于pin to pin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每换一次物料就需要重新设计一次PCB,难搞喔。但是先体验下实际功能,这些事情以后遇到了再说。
对照检索工具将以太网芯片的接口和网络速度也都罗列了出来,可以非常清楚直接的看出,哪些接口芯片支持10M、100M网速,对于实际应用是否需要全双工模式,该如何选择,以及实际应用中MCU具有哪种接口,需要选择SPI、并口等接口。
另外,也标明了芯片的工作电压和功耗,方便在设计前选择好供电方式,是LDO供电还是DC-DC供电。
工作温度也标明了,可以根据实际商业还是工业应用选择合适的料号,最后也提供了各个料号的封装,但是实际设计PCB过程中为了避免出错,还是建议根据手册设计或者在得捷的EDA和设计工具,或者参考设计库中,寻找相应的设计思路。
目前,得捷这个对照检索工具确实比较方便,不仅IC可查到类似替换型号,对于变压器、继电器等体积较大的模块,同样也可以找到,同时对照检索工具后面还标注了实际类似物料的高度,对于一些装在盒子里的产品,有时物料过高,可能会导致装不进去。
此话题已在 4 天后被自动关闭。不再允许新回复。
产品日新月异,当老产品还没下市,往往发现内部使用的器件已经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得不去寻找替代件,有市场的原因(价格上涨、长周期物料的备货、供货商改变等等)、其它某些原因(比如某光的安全因素),可以尝试使用DigiKey的【对照检索】工具解决,通过该工具,可以准确地匹配现有的零部件,提供一系列的替代物料,这些替代物料具有类似的规格和功能,尽可能的不用修改原始设计,甚至支持pintopin方案,可以直接用来替换原件。通过寻找不同制造商的替代物料,即使某一厂家停产,也可以轻松地找到其他可行的选项。
在使用该工具时,只需要输入原件的型号(根据实测,必须输入完整,否则得不到正确结果),就可以快速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案。根据对照检索工具和相关支持,可以通过详细的技术规格和数据表,以及可采购的库存量等信息,确保替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之,DigiKey的【对照检索】工具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资源,有助于在复杂的制造流程中更快地找到所需的零部件替代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