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推出的一款芯片,型号是XDPS2201V,主要应用在当前非常热门的氮化镓充电器上,有些品牌的氮化镓充电器在使用的这款芯片后,在室温25度环境下表面温度可以控制在安全规定的77摄氏度以内,做到密集堆叠的同时又兼顾了温升。
就目前来说,绝大部分的氮化镓充电器,都会采用一种叫反激的架构,去把220v的交流电转变为5v,12v的直流电输出,这种架构的优点是简单,便宜,但是缺点是它比较适合100w以内的充电器,超过100w的话效率就会变低,这就意味着发热会很严重,所以目前好一点的120w的充电器都会采用一种叫LLC的架构,但是LLC架构也不是完美的,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适合宽电压输出,宽电压输出的时候效率也会变低,但是不巧的是,PD快充就是需要宽电压输出,因为需要覆盖5v/3A,9v/3A,15V/3A,20v/5A(100W Max)这几个电压点,所以LLC架构也不是120W充电器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上面我提到的英飞凌推出的这款XDPS2201V芯片,就在大功率和宽电压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采用了一种全新叫做HFB的架构,也可以叫做混合反激架构,它的实际工作模式还是挺复杂的,本人也是第一次听说过这种架构,这款芯片的数据手册有详细介绍了几种工作模式示意图,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
这种HFB架构弥补了反激架构的不足,它可以支持更高的输出功率,同时也支持宽电压输出,所以非常适用于120W的氮化镓充电器,目前市面上有些品牌发布的采用HFB架构的氮化镓充电器,最高能达到95%的充电效率,比采用LLC和反激架构的充电器的工作效率要高20%左右,损耗小了,那发热自然就低了,说实话,在这么小的体积内,还可以保证温度在合理的范围以内,还支持两三个接口给不同的设备进行充电,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市场上众多的电子物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宏晶科技生产的STC89C52单片机,许多厂家的51开发板就是采用该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依然记得当年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一款51单片机以及外设模块,又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一本郭天祥老师的《10天学会51单片机》这本书, 为了学好它,从早上自学到凌晨两三点,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百度,上谷歌查资料,STC89C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CMOS8位微控制器,具有8K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虽然现在很多公司设计产品时主要应用STM32、PIC、NXP等,已经不再用51单片机了,但是我还是推荐51单片机作为入门工具,因为51作为入门单片机是非常合适初学者学习的,容易让初学者入门,这些年以来51单片机也一直在发展,出现了一些增强型的51单片机了,比如STC12C5A60S2。
印象深刻的是树莓派开发板。小小的开发板,简直是无所不能,能想的到的应用都有,有很多人在维护,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接触到TI的触控DEMO板,能在金属表面进行触摸,还能进行滑动、缩放操作,关键是在有水的环境也能进行触控操作,算法真是太厉害了。
对市场上的各种开源硬件印象深刻,开源硬件是指采取与开源软件相同的方式设计的各种电子硬件的总称。也就是说,开源硬件是考虑对软件以外的领域进行开源,是开源文化的一部分。开源硬件可以自由传播硬件设计的各种详细信息,如电路图、材料清单和开发板布局数据。通常使用开源软件来驱动开源的硬件系统。
一:电解电容,必须是电解电容,当初没注意极性就焊上去,结果通电就炸的吓一跳的场景到现在都历历在目;
二:LCD显示屏,起初以为很简单,没想到学起来这么复杂,里边的控制寄存器不看两天说明书连初始化都搞不了,算是我遇到过最棘手、学习起来最沮丧的电子元器件了,当时在实验室各种绝望,琢磨几个小时一点反应都没有。
稚晖君夸克Quark,在一次活动中得到了Quark-n的linux开发版,拿到手真的很惊艳,体力很小,比一元的硬币大不了多少,但是能干的事情却不少,很佩服大佬的能力
作为一名开关电源开发人员,我认为UC3842,TL494、SG3525是非常经典的电子物料了,特别是UC3842,早期一批做开关电源的工程师都是从这一款芯片起步,从此踏入了开关电源的这个行业的。UC3842是从1977年由Unitrode公司开发的产品,TI收购了Unitrode公司后,沿用了原来产品型号。后来其他的芯片公司仿制生产这一款产品,有许多派生型号,如CA3842,CW3842等等。即使是后来出现许多新的峰值电流模式控制芯片,基本上也是基于UC3842的原理进行设计的。时至今日,在许多电动车的充电器中,都可以发现有UC3842的身影。
NE555吧,这个不到一块钱的芯片,却可以设计出上万种电子产品,而且它里面的电路结构简单,能够保持高精度的输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调节范围,可以轻松地调整它的工作频率和占空比等参数,还可以在较宽的电压范围内工作,从5V到18V不等,因此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此话题已在 16 小时后被自动关闭。不再允许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