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测试证明高质量 USB 线的价值绝对看得见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每天都要为手机充电。你可能像我一样已经将 USB 线插入充电器。我周围有很多 USB 线。它们就像毛绒玩具一样,放到处都是。每次我购买什么可充电小玩意时,都会配有一根全尺寸的 USB 线,或者是微型 USB 线。

我的桌子上有一个 800 毫安的充电器,配有高质量的 USB 线,就在我的咖啡杯旁边。这个微型 USB 有个直角,像 Qualtek Electronics3021080-10 USB A 公头转微型 USB 电缆。内部导线包括规格为 24 AWG 的电源线和接地线,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 28 AWG 双绞线。外皮直径为 4.5 毫米 (mm)。

一天早上,我在另一个任务中使用了我常用的台式充电器线。我的电话电池还有 55%,所以我从缠成一堆的电线盒子中拔出一根线为我的手机充电。一小时后,只从 55% 充到 65%。一个下午都在为我的手机充电!

好了,是时候做一些实验了。我找到了一款名为“Ampere”的安卓应用,它能显示不充电时的电池电流消耗,以及充电时的充电电流。我找出我最喜欢的重型 USB 线重新给我手机充电。软件显示的充电电流为 720 毫安 (mA),与交流适配器的额定容量几乎相同(图 1)。

图 1:配备好交流适配器的高质量 USB 线提供了健康的充电电流。交流适配器的额定容量为 800 mA。(图片来源:Bill Giovino)

虽然当手机在后台运行神秘任务时,预计充电电流可能会波动,但充电电流从未低于 560 mA。

廉价的无牌 USB 线只提供了糟糕的 50 毫安充电电流(图 2)。充电电流从未高过 50 mA。当我试着用它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传输数据时,也遇到了连接问题。

图 2:使用相同的 800 mA 交流适配器时劣量 USB 线提供的充电电流从未超过 50 mA。(图片来源:Bill Giovino)

使用我的便携式量规(见图3)测量发现,无牌线使用的是 10 AWG 电线,外皮直径为 2.588 mm。劣质电缆非常软,而优质电缆则更硬。与细的便宜线相比,优质 USB 线使用的导线明显要粗很多。

图 3:劣质无牌 USB 线的规格为 10 AWG(见红色圈出数字)。高质量电缆显然粗得多。(图片来源:Bill Giovino)

大多数手机都可以检测出是否连接到大容量充电器,并会调节充电电流,从完全充电到慢速涓流充电。我的所有高质量 USB 线充电电流都是相同的,但对于质量较低的线,没有两根充电电流是相同的——它们是质量不一致的廉价电缆。

质量加创新:USB 线可以反插了!

只要用过 USB 线的人都可能会跟你讲,将充电线插入手机不时就会有点小麻烦。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当第一次将 USB 线插入笔记本电脑的侧面或背面时,永远不会一次就插好。我们都遇过这事。你插上它,它不适合。翻转连接器再插,它仍然不适合。可能需要翻转个 3 或 4 次才能插好。

有一个解决方案。Tripp Lite 推出的 UR050-003-24G 可反插 USB A 公头转微型 USB 电缆就非常好用。USB A 公头一端可以从任何方向插入计算机,无需翻转(太好了!)。它也是一种重型电缆。我准备买两根。

多花一点钱买高质量电缆绝对物有所值,相比网上买的便宜电缆,带来的方便是绝对看得见的。

关于此作者

Image of Bill Giovino

Bill Giovino 是一名电子工程师,拥有美国雪城大学的电气工程学士学位,是先后从设计工程师、现场应用工程师跨界到技术营销部门的少数成功人士之一。

25 年来,Bill 一直喜欢在技术和非技术用户面前为包括 STMicroelectronics、Intel 和 Maxim Integrated 在内的许多公司推广新技术。在 STMicroelectronics 工作期间,Bill 作为领头人帮助该公司在微控制器领域取得了早期成功。在 Infineon,经过 Bill 精心策划,该公司的首个微控制器设计便在美国汽车领域大获全胜。作为 CPU Technologies 公司的营销顾问,Bill 帮助了许多公司,让其表现不佳的产品大获成功。

Bill 是物联网的早期尝试者,包括将第一个完整的 TCP/IP 协议栈植入微控制器。Bill 秉持“教育式销售”信条,在通过在线促销产品时强调清晰明了的书面沟通的重要性。他是广受欢迎的 LinkedIn 半导体市场营销群的群主,精通 B2E。

More posts by Bill Giovino
 TechForum

Have questions or comments? Continue the conversation on TechForum, Digi-Key's online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Visit TechForum